正當我上完所有的菜,一家三口準備開始吃飯,女兒指著桌上的吳郭魚說:「媽媽,為什麼魚有翅膀?」
「那是魚鰭」孩子的爸爸代替我回答。
「我決定烹煮一整條完整的魚果然是對的。」我心裡想著。
烹煮一整條魚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?到底有什麼特別的? 秉持著「沒吃過豬肉,也看過豬走路」這句俗語,我一定要這麼做。到底是為什麼呢?
其實,我已經很久沒有用鍋子煮紅燒魚了;ㄧ來耗時,二來麻煩。再加上我不是對烹飪特別有興趣,自己煮無非就是為了孩子、為了家。為了讓孩子能感受到家裡的煙火氣,以及媽媽用心準備的味道;不是美味,而是溫暖。
自從有了女兒,成為一家三口,自己的時間相對少了許多;尤其這個年紀正是需要花大量時間陪伴的時候,只要女兒從幼兒園回家,幾乎生活鎖事都是圍繞著她轉,不太可能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。因此,很多事情我會儘量花最短的時間去完成。
以往只要有烹飪整條魚的機會,我都是直接切成兩半,用蒜末、薑絲、蔥佐料,再用醬油、味霖調味,放進電鍋;處理的時間不到五分鐘。甚至為了方便,我大部分也都購買鯖魚、比目魚、虱目魚、鮭魚⋯等,已經處理好並切片的魚類,只要乾煎即可上桌。
習慣了簡單、方便的料理,偶爾回想起小時候一家八口圍著圓桌吃飯,桌上滿滿的菜色,顯得相當澎湃,便會不由得懷念起來。(因為人多,得多煮幾道菜才夠吃。)重點是那一整條紅燒魚,我一想到一整條魚,突然疑惑:女兒有看過家裡的晚餐出現一整條完整的魚嗎?她會不會不知道一整條紅燒魚出現在家裡的餐桌是很正常的事呢?我小時候最喜歡看到一整條魚出現在餐桌上的感覺,既溫馨且溫暖;就算我們現在是小家庭,我也想讓女兒體會這樣的感覺。
看著女兒眼睛直直盯著吳郭魚,驚訝的表情,我想我的目的達到了。爸爸和媽媽努力地挑刺、夾魚肉給她,她偏偏寧願用小小的手指頭,拔起盤子裡比她手指還要細長的刺,不甘願只吃著被支配到她碗裡的魚肉。她想要動手處理這條紅燒魚的動機,比起吃魚肉要大得多了。
成為了媽媽,做的事情真的不一樣了。我開始挑起刺最多的地方,希望白嫩嫩的肉可以讓女兒直接夾起來;魚頭出現在我的碗裡,因爲我不想要沒什麼肉的部位,在盤子裡佔這麼大的體積。雖然我的碗旁已經一堆魚刺、手也早已油膩膩,但看著女兒、女兒的爸爸認真吃著紅燒魚,我已經心滿意足。
好奇心是孩子渴望求知的核心動力。在生活便利的21世紀,我期許孩子不只能觀賞電視上的魚兒、品嚐餐桌上的魚片;而能觀察水裡游泳的魚兒、真正品嚐餐桌上的整條紅燒魚。